一级特黄性色生活片免费观看,国产96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久久综合,久久精品夜色国产

您的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規劃計劃

陽明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

作者: 來源:陽明鎮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2023-12-29 瀏覽次數:- 【字體:

  2021年至2025年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也是陽明鎮乘勢而上、快速發展的關鍵五年期。根據上級有關精神,結合本鎮實際,制定陽明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縣委、縣政府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主動搶抓機遇,努力探索出一條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新路,統籌推進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工作,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發展目標

  結合陽明鎮“十三五”時期全鎮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緊緊圍繞建設活力、幸福、宜居、文化、奮進陽明的目標,陽明鎮“十四五”期間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實現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十四五”期間,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年均遞增11%;鎮級機動財力年均遞增12%;鎮政府物業收入爭取每年增長11%以上;利用外資年均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以上。

  ——城市建設進一步完善。加快新城區開發建設、老城區改造工程步伐,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把縣城建設成為花園式中等城市,城鎮化水平達到70%以上。

  ——社會各項事業上新臺階。加快社保、教育、科技、文化、衛健、體育等社會各項事業建設步伐。

  三、基本思路

  今后五年,陽明鎮將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黨的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結構調整為抓手,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重點,緊緊抓住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產業共建新機遇,全力推進陽明鎮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加強民生保障,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持續優化生態環境,促進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成就,不斷提高全鎮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努力開創新時代跨越發展率先振興新局面。

  四、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推動經濟有效平穩增長

  和平縣是京九鐵路和粵贛高速“入粵第一縣”,而陽明鎮是省確立的和平縣中心鎮,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通中心,鎮內交通便利,京九鐵路、粵贛高速公路、省道忠定公路、和洋公路貫穿全鎮,贛深高鐵正在建設中。隨著經濟的發展,陽明鎮必將成為粵東、北地區溝通省外的重要邊關貿易城市,充分利用這個處于南北門的有利位置,不僅能拉近陽明鎮與內地大中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的距離,而且對本鎮的經濟發展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是要緊抓發展契機,打造陽明新局。緊緊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打造粵贛高速美麗鄉村示范帶、綠色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陽明區位優勢,借贛深高鐵建設東風,牢固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和生態特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驅動為支撐,以鄉村振興為重點,爭當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排頭兵,努力實現陽明發展提效破局。

  二是要依靠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鐘表產業。緊抓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產業共建新機遇,圍繞“產業富縣”和“工業立鎮”的奮斗目標,全力推進“鐘表產業”專業鎮建設,努力拓展工業園區發展空間,加快園區擴能增效,進一步完善城鎮配套功能和園區基礎設施,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增強產業集聚能力,不斷提高產業化水平,做大做強“鐘表”產業,提升鎮域經濟實力。

  三是要加快推進縣重點工程建設,彰顯縣城所在鎮功能。積極配合和協助縣實施“大工業、大林業、大教育、大交通、大民生”等重大工程,繼續做好贛深高鐵、高鐵新區和星星中學大環城路、縣婦幼保健院、人民醫院二期征地拆遷工作;解決好中醫院、老人大學及工業園南園等征地遺留問題;大力推動廁所革命,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推動農村村容村貌大幅提升。

  四是要科學規劃經營城市,促進產業發展。增強城市經營理念,科學規劃經營城市,強化城鎮管理,充分發揮陽明地處縣城的區域優勢,重視城鎮對經濟拉動和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充分利用福和產業轉移園這一平臺,增強產業集聚能力,增強城市經濟活力和生命力,推動第三產業發展,加快中心鎮建設步伐。

  2.夯實綠色發展基礎,大力發展生態經濟

  陽明鎮地處粵北山區,經濟發展后勁不足,發展要取長補短,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大力實施綠色發展戰略,積極打造綠色供應鏈,借力借勢深化與珠三角產業共建,實現奮力趕超、爭優創先的新局面。

  一是要扎實發展生態工業。緊緊抓住粵港澳地區、“一帶一路”等發展機遇,以贛深高鐵為契機,制定相應配套政策,構筑綠色產業鏈,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進一步加大招商選資力度,切實抓好有效投資,著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無污染、帶動能力強的項目,增強產業集聚能力,促進工業綠色快速發展。

  二是要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陽明古郡”的深厚的歷史古韻,借助省“粵菜師傅”工程和縣“客家菜師傅工程”的逐步實施,有機結合客家民俗文化、陽明文化、紅色文化等,著力打造陽明公園(陽明博物館)、高泉寺、仙女靈石、福音堂、對江塔、淞滬抗日和籍烈士紀念碑等旅游景點,打造全域旅游模式,推動陽明旅游業融合發展,加快特色城鎮化進程,促使生態旅游與相關產業相融合,帶動經濟全面增速發展。

  三是要著力發展生態農業。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業的持續投入,優化產業結構,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為目標,有效利用精準扶貧的有利政策,大力發展扶貧產業,鼓勵農民發展特色農業,以在東南面的鄉村規劃大面積種植百香果、油茶、名貴樹種為主,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深化農業項目招商引資工作,加強農產品精加工,促進一批輻射面廣的農產品精加工企業建成投產,做大農業經濟。

  3.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預防返貧發生

  “十四五”期間,脫貧攻堅工作基本結束,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市、縣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堅持脫貧攻堅目標和現行扶貧標準,進一步壓實主體責任,突出問題導向,堅持“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打破貧困戶精神貧困的桎梏,激發內生動力,健全鎮級產業扶貧規劃和項目儲備庫建設,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輻射帶動作用,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帶動能力強的扶貧產業,因地制宜推動實施“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扶貧產業,建立完善“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多種經營方式的長效機制,確保貧困戶長效穩定增收,持續鞏固脫貧成果。

  4.科學有序推進,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抓重點、提質量、增動能、強基礎,全面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組織發動群眾整治環境臟亂差,扎實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活動,加快推進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設施建設,對不符合建設要求的垃圾處理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健全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建立健全農村衛生保潔長效運營機制;加快推進農村戶用廁所無害化改造,統籌規劃、梯次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推廣小型分散便利化生態工藝處理設施,整治提升村莊環境衛生水平;扎實推進省定貧困村創建新農村示范村建設,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升鄉風文明水平,扎實推進村道硬化、集中供水、雨污分流、垃圾處理、標準化衛生站、行政村電子商務服務點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推進陽明鎮沿粵贛高速公路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工作,重點推進沿交通線、沿邊界線、沿旅游景區、沿城市郊區“四沿”區域環境綜合整治;活化利用當地資源,實現“三產”融合發展,打造產業扶貧升級版,推進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實現農民增收。

  5.全面發動,社會各項事業長足發展

  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努力營造全鎮社會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局面。

  一是不斷完善保障體系。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嚴格按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程序,合理引導勞動力流動,加強就業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繼續加大養老保險、合作醫療宣傳力度,提高參保率;進一步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全方位推進鎮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進一步推進低保工作的透明化、規范化,規范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規范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工作,全面提升人口素質;加強村、社區衛生站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衛生院硬件設施建設,以陽明鎮新衛生院建設為契機,提升衛生院服務能力。

  二是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扎實開展河道清淤工作,改善農業灌溉條件,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完善自然村道硬底化和路肩墻建設,進一步完善主村道安保設施,改善農村交通條件。

  三是穩步提升教育事業。堅持把教育作為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事業來抓,積極實施科教興鎮戰略,努力做好教育“創強”、“創現”工作,不斷加大教育硬件投入,持續推進教育公平均衡發展,不斷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著力優化辦學條件,著力構建起布局合理、鄉村教育均衡發展、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教育信息化程度高的現代教育體系。

  四是持續優化生態環境。進一步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持續整治城市“六亂”,著力改善鎮容村貌;全面推進垃圾分類減量,不斷完善衛生配套設施建設,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大力開展林業秩序整頓工作,遏制亂砍濫伐現象;加強森林防火巡查工作,減少山火發生,切實保護生態環境;開展礦產資源整治行動,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全面推進河長制,加強水資源保護。

  五是鞏固文化陣地。夯實基層公共文化陣地,加大文化基礎設施投入,以鎮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依托,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主線,結合傳統節日、鄉村振興、全民禁毒等主題,大力開展送戲下鄉、文藝匯演等文化惠民活動,舉辦群眾性歌舞、籃球、羽毛球等一系列文體活動,開展圖書借閱、民間民俗作品展覽等免費開放活動,豐富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增強文化活動影響力,不斷開創基層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新局面。

  6.強化服務職能,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堅持依法行政、從嚴治政、廉潔勤政,推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務實作風建設,堅持求真務實,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認真執行“三重一大”制度,加強審計監督和行政監察,有效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強化廉政風險防范管理工作;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推動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和政府信息公開;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讓公共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實現陽明鎮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