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縣2019年上半年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分析報告
2019年上半年,我縣農業農村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省、市的一系列決策部署,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護航春耕備耕為重點,扎實做好農業農村各項工作,農業農村經濟總體運行基本平穩。分析報告如下:
一、農業生產運行情況
(一)農業經濟運行平穩,農業產值穩步增長。據統計,2019年上半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608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1%;農林牧漁增加值5.902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0%。
(二)農業作物生產基本穩定。和平縣著力將糧食生產及春耕備耕擺在全縣農業農村工作首位,按照3月26日召開的全市春耕生產現場會議精神,及時抓好落實。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縣早稻種植面積150248畝,大豆種植面積3886畝,玉米種植面積3942畝,花生種植面積21288畝,蔬菜及其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45650畝。由于去冬今春天氣沒有出現較大寒潮、雨水充足,前期農作物長勢普遍較好,但受“6.10”“6.12”水災影響,預計早造糧食總產與去年同期相比略減。
(三)農資儲備供應充足,農業機械化進一步推進。上半年,我局及時開展以種子、化肥、農藥等為主要內容的農資市場清理整頓專項行動,凈化了農資市場,保障了農民利益。各種農資市場貨源充足,價格基本穩定,農藥、化肥價格略有上揚,供應有保障。同時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2019年春耕生產投入農機具7582臺,其中,拖拉機786臺,插秧機231臺。水稻機耕面積7428公頃,機耕率72.59%;水稻機插面積820公頃,機插率7.96%。
(四)畜牧業生產基本穩定,生豬養殖出欄加快。今年一季度,全縣生豬出欄5.64萬頭,家禽出欄173.71萬羽,肉類總產7157.07噸,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第二季度,全縣生豬出欄4.03萬頭,家禽出欄186.15萬羽,肉類總產5511.07噸,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五)漁業生產保持增長,結構繼續優化。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全縣水產池塘養殖出現非常好的勢頭,水產面積2880畝,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完成水產品總產量983噸。
今年二季度完成水產品總產量1934噸,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371噸,主要是受“6.10”“6.12”水災影響。
(六)鄉村旅游加快發展。充分利用農耕文化、鄉村區域特色等資源,積極發展全域旅游。今年一季度接待旅游人數98.1萬人,增長9.6%,實現旅游總收入8.32億元,增長12.3%。
今年二季度,實現旅游人次178.28萬人次,同比增長6.4%,實現旅游總收入15.49億元,同比增長7.8%。
(七)省級農業產業園建設加快推進。和平縣獼猴桃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穩步推進,產業園49個子項目全部動工建設,開工率100%,實現投入資金12968萬元,占總投資的62.3%。其中財政補助資金投入2750萬元,占財政補助資金的55.0%;企業自籌資金投入6520萬元,占總自籌資金的41.2%;縣政府整合配套投入產業園“智慧雙創”孵化基地物流園建設3698萬元。目前已基本完成的子項目32個,“六大任務”建設進展順利。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來看,和平縣農業農村經濟一季度總體運行開局平穩,第二季度因受長時間降雨及“6.10”“6.12”水災影響,預計整體增幅放緩。
一是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不高。農業生產專業化、服務社會化、經營一體化程度較低,難以形成適度規模經營效益。農業產業結構層次偏低、三產融合度不高,特色優勢尚未充分發揮,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高,農民增收后勁不足。二是產業鏈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農業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突出。農業龍頭企業等與農民利益聯結不緊密。農村土地、集體產權制度等各項改革的作用未充分發揮,缺乏典型示范和推廣。三是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全縣設施農業水平低,農業靠天生產,農民靠天吃飯的局面仍然沒有改變。
三、下一階段工作意見
(一)抓好災后復產工作。針對“6.10”“6.12”受災情況,按照農業災后復產計劃,加強各項工作的領導和指導,保障農業生產有序有效推進,為全年農業穩步增長打好基礎。
(二)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和載體。一是做好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平片區、粵贛邊際產業帶的產業規劃和提檔升級。積極推進燈塔盆地“六個特色小鎮”的打造,形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引擎、主戰場。二是加快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快項目施工和資金使用進度,確保所有項目今年底前全部竣工。
(三)扎實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切實履行牽頭職責,加強制度設計,加強產業指引,抓緊劃定特色產業適宜種養區,因地制宜發展名特優新稀產品,與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有效對接,與產業脫貧攻堅有效銜接,形成一批主導產業突出、區域特色優勢明顯、市場前景較好、組織化程度較高、農民增收效果顯著的專業村、鎮,爭取認定一批國家級、省級特色專業村鎮,促進地方特色產業由資源變產品、產品變商品、商品變名品的過程,帶動產品開發、產業發展、富裕一方農民,振興一方經濟。
(四)抓農業生產,確保夏收作物豐收。一是加強災后田間管理,抓好病蟲害防治工作,為早造生產的提供保證。二是科學防控非洲豬瘟,穩定生豬生產產能,確保生豬供給安全。三是加快災后農、牧、漁業復產工作,確保全年農業豐收。
(五)推進農業生產結構優化。大力推動現代設施農業加快發展,提高科學種養水平與生產效率。加快推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塑造工程,進一步豐富和提高農產品的優質供給;扶持和壯大一批農業生產龍頭企業,引導資源和生產要素向重點行業、優勢產區集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和輻射作用,形成品牌效應和集群效應,帶動地區農業生產和發展水平的提升。
和平縣農業農村局
2019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