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特黄性色生活片免费观看,国产96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久久综合,久久精品夜色国产

您的位置: 首頁 > 走進和平 > 投資和平 > 投資政策

中共河源市委 河源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河源市承接產業有序轉移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作者: 來源:本網 發布時間:2023-04-18 瀏覽次數:- 【字體:

河委發電〔2023〕3 號

各縣(區)黨(工)委和政府(管委會),市直和中央、省駐河源副處以上各單位:

  現將《河源市承接產業有序轉移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 共 河 源 市 委

  河源市人民政府

  2023 年 3 月 23 日

河源市承接產業有序轉移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若干措施》精神,積極承接產業有序轉移,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現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措施。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論述和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堅持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合作共贏的原則,堅持制造業當家,立足資源環境、要素稟賦、產業基礎及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積極承接國內外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產業有序轉移,構建與粵港澳大灣區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努力在服務廣東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中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發展。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建立較為完善的承接產業轉移機制,產業承載能力全面提升,打造形成一批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和產業園區,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協同并進,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布局合理的現代產業體系初具規模。到2030年,形成若干在全省更具特色、更具重要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營商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更加宜居,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

  二、高標準建設一批產業承接載體

  (三)集中資源做強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以推進河源國家高新區跨江融合發展為突破口,依托深圳(河源)、深圳大鵬(源城)、深圳鹽田(東源)等3個省級產業轉移園區為基礎,高標準規劃建設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重點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食品飲料與水經濟、裝備機械與模具產業三大主導產業,開展基礎設施、產城融合、產業能級、營商環境、運營能力“五項提升行動”,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資源要素籌集、運營管理、招商引資“五項建設計劃”,打造粵北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爭創省重點支持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積極爭取省對主平臺用地、用能、用林、主要污染物總量指標等方面傾斜支持。(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牽頭,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林業局參與)

  (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產業轉移合作園區。用好用足深河對口幫扶機制,在承接產業轉移主平臺范圍內共建產業轉移合作園區,爭取設立省級經濟特別合作區。主動吸引更多深圳轉移企業落戶河源,協同打造產業集群,推動各縣(區)產業轉移工業園提質增效。探索產業轉移合作園區產生的主要經濟統計指標等以適當方式分享。推動符合條件的產業轉移園區申報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省級高新區。推動河源國家高新區加快建設省級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園。積極探索雙向“飛地經濟”模式,通過租賃辦公樓宇、設置園中園、建設孵化器、打造招商展示平臺等方式,在珠三角地區設立“反向飛地”。(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深河指揮部、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統計局、市稅務局參與)

  (五)高效推進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推廣產業園區“七通一平”標準化建設。大力推進園區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園區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集中供熱及固體廢物收集轉運中心等。除因安全生產及對選址有特殊要求外,工業項目原則上入園發展。引導我市國企、有關對口幫扶國企以市場化原則參與標準廠房建設,探索建設只租不售標準廠房。優先推進園區5G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供電供水供氣標準化服務體系,推進現有園區大用戶實施天然氣直供。支持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要素集成融合,充分發揮國家通訊終端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等平臺作用,提升高水平檢驗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產品質量技術幫扶平臺服務能力。(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國資委、市市場監管局參與)

  三、引導產業集群化特色化發展

  (六)明確承接產業轉移重點領域。成立市區域協調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承接產業有序轉移工作的組織領導。對接省承接產業引導目錄、產業轉移重點項目庫,明確重點承接產業,制定重點承接產業清單。支持河源國家高新區鞏固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現代農業與食品飲料三大支柱產業發展優勢;深圳大鵬(源城)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以新一代電子信息、前沿新材料、現代農業與食品、現代輕工紡織等四大產業為核心的優勢產業;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先進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汽車制造、現代輕工紡織等產業;深圳福田(和平)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優化升級鐘表制造等現代輕工紡織優勢領域;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和先進材料產業,培育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紫金縣產業園(紫城工業園、藍塘產業新城)重點發展先進材料、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培育發展生物醫藥與健康、現代農業與食品等產業,打造化學原料生產基地;連平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先進材料和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江東新區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前沿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與健康等戰略性支柱和新興產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牽頭,市自然資源局參與)

  (七)做優做強電子信息產業。全力打造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強化河源國家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主陣地作用,推動河源國家高新區跨江融合發展。發揮各縣(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多點支撐”作用,形成“一支多干、各地協同”的區域產業發展格局。補齊建強產業鏈條,引進培育一批“鏈主”企業和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引導鼓勵上下游產業鏈配套項目落戶集聚。完善產業生態,制定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政策,推進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本地龍頭企業搭建線上線下供需對接平臺。(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牽頭)

  (八)培育壯大水經濟產業。依托食品飲料產業龍頭企業,加快建設水經濟產業園區,發揮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平臺作用,利用水果種植基地,種植和發展優質、高產、安全的產品原料,推動本地農業原料與食品飲料加工深度融合。完善產業配套服務設施,大力打造食品飲料檢測中心。積極做好以“水”為主題的宣傳報道和招商活動,擴大河源水經濟產業的知名度。加強產業政策扶持,落實資金、用地、信貸支持等要素保障,持續提升飲料企業核心競爭力。(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牽頭,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水務局、市商務局、市金融局參與)

  (九)加快發展機械與模具產業。大力發展百億級機械與模具產業集群,支持機械與模具龍頭企業增資擴產和技術升級。加快推進華豐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園項目落戶,以“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配套服務企業”為模式,打造涵蓋智能智造、創新研發、中試檢測及現代服務的全功能、全鏈條生態產業園。大力推進深河國際模具城提質增效,加快建設模具檢測中心、試模中心、加工中心、零配件集散中心等產業配套項目,鼓勵園區上下游企業相互配套、相互采購,形成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模式。(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牽頭,深河指揮部、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參與)

  (十)有序發展先進材料產業。培育壯大百億級先進材料產業集群,發揮礦產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礦業,推動礦產資源向精深加工領域延伸。以東源縣和河源國家高新區為核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產業、人才、資金、創新等要素集聚,推動更多高質量先進材料項目落戶園區,打造先進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平臺。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引進或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各類高端研發機構,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落地。(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牽頭,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局參與)

  (十一)提質升級現代高效農業。扎實推進燈塔盆地創建國家農高區工作,充分發揮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平臺作用,引導珠三角地區農業龍頭企業到河源建設現代農業種養、嶺南特色中藥材原料產業基地,以建設廣東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河源市)為抓手,全面提升油茶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水平。實施農產品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培育壯大“萬綠河源”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商標品牌培育,培育更多 “粵字號”“圳品”品牌。謀劃建設一批農副產品物流集散中心、商貿綜合體,支持建設河源市綠然燈塔農產品物流園,推動大型連鎖零售商超企業參與我市農產品銷售渠道、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培育發展若干個主承銷我市特色農產品的社區零售以及電商品牌。(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鄉村振興局、市林業局、市供銷社參與)

  (十二)發展提升生態旅游業。以萬綠湖風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契機,引進一批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關聯度高、功能融合性強、創新能力突出的文化和旅游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古色”歷史人文旅游、“紅色”革命教育旅游、“綠色”生態旅游、“藍色”湖水旅游、“特色”溫泉旅游、“夜色”休閑旅游“六色”旅游品牌。主動與粵港澳大灣區文旅行業合作,豐富區域精品旅游線路,打造更多“一晚兩天”“兩晚三天”經典旅游線路。與深圳合力培育助推產業轉移的工業設計、工藝美術、文化創意、信息技術、融資租賃等現代服務業。(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參與)

  四、進一步優化承接產業轉移的發展環境

  (十三)大力優化營商環境。落實營商環境對口幫扶機制,圍繞重點任務和量化指標,在提升政務服務、項目投資和建設便利度、維護公平競爭秩序等領域,細化工作舉措。對標珠三角建設政務服務中心, 促進辦事標準、流程、時效等與珠三角地區接軌。積極對接“灣區通”工程,深入實施“跨省通辦、省內通辦”,不斷擴大我市與珠三角城市跨域通辦范圍,深化線下代收代辦、電子證照應用等合作機制,豐富通辦事項,優化辦事流程。推行企業開辦“一網通辦、一表填報、一次申請”,推動市場主體遷移實現“省內通辦”“一地申辦、一次辦理”。探索建立支撐產業轉移的信用信息歸集、分享、運用機制,建立健全政策優惠包直達企業服務機制,大力推行惠企政策“精準推送”“免申即享”。(市發展改革局、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稅務局參與)

  (十四)暢通產業轉移流通網絡。推進河源“米”字型現代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建設,加快梅龍高鐵、長深高速公路改擴建、河紫高速公路等重大通道項目建設,全力推動廣河高鐵規劃建設。完善普通國省干線網絡,強化重要樞紐節點與干線鐵路、高等級公路和城市主干道間的連接,提升公路技術等級、通行服務能力及安全水平。鼓勵依托公路貨運站場拓展現代物流服務功能,推動公路貨運樞紐與物流園區的融合發展。加快東江航道河源段擴能升級和河源港建設。(市交通運輸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參與)

  (十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成立對口招商工作專班,積極探索市場化招商新模式,加強對全市招商項目的統籌協調和分析研判,加大力度宣傳推介河源投資環境。加快建立常態化招商引資信息跟蹤機制和重大招商項目全流程跟蹤服務機制。強化招商對接,依托重點園區承接平臺,深入實施常態化駐點招商、小分隊招商。探索推動深河共建招商數據庫和招商地圖。加強新一代電子信息、水經濟、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對接,制定重點目標企業清單。加強市、縣(區)聯動,扎實推進中介招商、以商引商,依托商協會、咨詢機構等社會資源,進一步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地區的經貿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可持續的合作發展關系。(市商務局牽頭,深河指揮部、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參與)

  (十六)推動城市品質和形象提升。全力實施城市提質行動,制定城建項目計劃,把產業園區和市政配套設施納入統籌范圍,促進產城融合發展。統籌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域交通網絡,新建一批人行天橋,提升一批市政道路,升級改造一批農貿市場,建設一批重大商務功能項目,推進老舊小區升級改造,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扎實推進形象提升行動,全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促進老城區內涵式發展,活化利用傳統建筑、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創街區、文化消費街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牽頭,市委宣傳部、市自然資源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市城管綜合執法局參與)

  (十七)強化公共服務配套。爭取粵港澳大灣區三級醫院和高等院校在我市布局,增加醫療衛生、教育、文化體育等優質資源供給。開辟人才“綠色通道”,協調解決產業轉移引進人才的社保銜接、子女入學、便利就醫等問題。在人才配偶就業、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快建設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衛生健康局、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牽頭)

  五、強化要素資源的支撐保障

  (十八)強化用地保障。探索與珠三角各市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省域內交易。嚴格落實“增存掛鉤”機制,加大力度完成年度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任務,積極爭取省級對處置力度靠前的獎勵指標,鼓勵各縣(區)通過加快處置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爭取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鼓勵各縣(區)結合招商引資將工業用地合理需求納入年度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切實加大工業用地供應力度。支持各縣(區)在實施“標準地”供應時,在省、市控制指標的基礎上對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畝均稅收等2個指標按規定下調。鼓勵各縣(區)在市級指導標準的基礎上提高工業用地容積率和產出率。鼓勵各縣(區)結合實際采取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等方式供應工業用地。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依法加大土地收儲整備力度,進一步強化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的調控管理。(市自然資源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參與)

  (十九)加大財政支持力度。2023—2027年,市財政統籌安排一定規模專項資金支持全市承接產業有序轉移工作。積極爭取省粵東西北產業轉移基金支持,優化整合原有產業投資基金、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金及政府性融資擔保等融資渠道,探索設立市級產業轉移子基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杠桿作用,撬動金融、社會資金支持主平臺、產業轉移合作園區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轉移項目建設。鼓勵并協助符合條件的產業轉移合作園區及企業申報省級產業轉移獎勵資金。用足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策,鼓勵各縣(區)加強專項債券項目謀劃,在新下達的專項債券額度中統籌優先支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市財政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參與)

  (二十)擴大金融服務有效供給。完善融資精準對接機制,搭建政銀企融資對接平臺,推動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加大產業轉移信貸投放。推動產業鏈融資、訂單融資、貿易融資、無形資產質押融資等業務發展。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開展科技創新、設備更新改造、交通物流等專項再貸款。支持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為市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以及入園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拓寬企業對接資本市場融資渠道,優化企業上市獎勵政策,建立上市掛牌后備資源庫,充分發揮深圳證券交易所河源服務基地等平臺作用,強化對企業股改上市掛牌全流程指導。鼓勵我市金融機構聯合企業轉出地金融機構對我市承接企業給予共同貸款授信。(市金融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人行河源市中心支行、河源銀保監分局參與)

  (二十一)加強環保和用能政策支持。合理統籌安排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產業轉移園區和產業轉移重大項目所需的能耗指標、主要污染物總量指標。對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不高于上年度全市規上工業平均水平且能效達到行業領先水平的重大產業轉移非“兩高”項目,積極保障能耗指標。加快推進抽水蓄能、熱電聯產、分布式光伏、電網消納等重大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開辟“綠色通道”,依法依規加快辦理重大產業轉移項目節能審查。持續深化環評制度改革,對符合條件的產業轉移項目實施豁免辦理環評手續、簡化環評文件編制內容等措施。符合“三線一單”和規劃環評要求的產業園區,支持其引入必要的產業鏈配套項目,并督促配套項目或產業園區相應建設治污設施。(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參與)

  (二十二)加強科技和人才支撐。推進產業集群創新平臺建設,引進和建設一批與市場和產業緊密結合的高水平創新研究院,支持有條件的省級以上高新區組建科技成果中試熟化與產業化基地,圍繞“五大產業”加快布局建設一批實驗室,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推進產業集群加速發展。加快河源國家高新區制造業人才聚集地、燈塔盆地現代農業人才聚集地建設,探索在珠三角地區建立“人才飛地”和“離岸人才中心”,重點引進高層次產業人才、招商人才,著力推動人才素質數量“雙提升”。建設粵北職業教育示范基地,深入實施“廣東技工”工程,積極與珠三角各市開展產業轉移相配套的“訂單式”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牽頭,市教育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農業農村局參與)

  (二十三)完善服務市場主體參與產業轉移的工作機制。積極對接省屬國企、珠三角市屬國企到我市投資布局,建立聯動發展機制。建立健全民企、外企服務機制,實行項目首席服務官制度,加強在談項目的協調服務,對落戶我市的重點企業、重大項目實行臺賬式管理,強化全流程跟蹤服務。鼓勵商會、行業協會圍繞產業鏈供應鏈組建跨行業商協會,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商會、行業協會牽頭舉辦各類產業轉移對接交流會和承辦招商推介會等活動。(市國資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工商聯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市場監管局參與)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