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縣“多聲部”奏響鄉村振興發展“協奏曲”
早春二月,草長鶯飛。和平大地處處煥發著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鄉村現代文明與田園風光相互交融,人民群眾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喜悅。“四好農村路”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產業蓬勃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和平鄉村正和著時代的號角,多聲部奏響振興發展樂章。
“四好農村路”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撐
完善農村交通路網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我縣著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補齊交通基礎設施短板,不斷改善農村交通條件,改善群眾交通出行條件,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快速“跑道”和強力“引擎”。目前,我縣“四好農村路”通車里程已超過360公里。
鋪好一條公路,造福一方百姓。“四好農村路”不僅改變了以往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后面貌,還成功打通了我縣各個鄉村的“毛細血管”,讓山貨出山的渠道更暢通,讓游客旅行的途徑更便捷。
作為旅游大縣,我縣許多旅游資源大多分布在鄉鎮農村,“四好農村路”巧妙地將各個景區串聯起來,形成了聚集效應,帶動了旅游業發展。建成通車的旅游專用公路,一頭連接著熱龍溫泉,一頭連接著林寨古村,中間將我縣一系列主要景點“串珠成線”,對推動全縣旅游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縣借力“四好農村路”,依托美麗鄉村建設,通過“旅游+”等方式進一步開發鄉村旅游,助推休閑觀光產業發展。在省政府網站公布的《廣東省鄉村旅游開發資源目錄》中,我縣熱水鎮南湖村、下徑村和大壩鎮水背村等9個村入選。路好走了,游客也越來越多。
人居環境整治為鄉村振興增色添彩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實踐證明,只有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鄉村振興才有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我縣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突出“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的目標,堅持規劃引領、突出重點、試點示范,加快推進“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宜居宜業宜游大美鄉村建設。 東水鎮增坑村深入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有序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立足生態優勢和產業優勢,從全局規劃入手,在清拆破舊泥磚房的基礎上,融入畬族文化和元素,建起了文化廣場、文化墻、避雨亭等基礎設施,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增強了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還為村里打造觀光茶園和特色名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縣堅持積極踐行、全面動員、統籌推進、迅速行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同時加快實施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創建工程,高標準建設好粵贛高速沿線美麗鄉村示范帶、粵贛交界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帶、合水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鎮,一幅“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鄉村振興發展畫卷正徐徐鋪開。 發展特色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產業興旺位居鄉村振興戰略20字方針之首,是鄉村振興最為基礎、最為關鍵的任務。我縣聚焦產業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發展的現實路徑。 在公白鎮塘角村的花卉大棚內,百花齊放,春意盎然。公白鎮引進龍頭企業和平縣德福農業有限公司,該公司是集農業技術開發推廣與應用,花卉、林木、苗圃、種苗研發與培育,農業產業化示范種植與銷售為一體的現代農業企業,在該公司的帶領下,村民從傳統的生豬養殖業轉型到花卉盆栽種植業,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我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德福模式”。當前,我縣立足于公白鎮良好的花卉種植產業,加速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致力將其打造成為河源乃至廣東省鄉村振興樣板工程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標桿工程,為村民帶來更多效益。 此外,我縣致力于把“一區兩園”打造成為引領和平未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綜合平臺,同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源源動力。我縣以燈塔盆地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契機,著力將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平片區)打造成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在發展壯大獼猴桃、百香果、腐竹、花卉等農業產業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優勢產業特色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抓牢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公白副中心建設機遇,積極探索“農業+工業”“農業+商業”“農業+旅游”等發展模式。高標準建設獼猴桃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腐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快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打造三產融合發展的示范園。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和平大地正釋放著蘊含的豐富能量,在粵北山區闖出一條振興發展新路,開辟出一片嶄新的天地。鄉村建設堅定有力,鄉村振興前景光明,我縣奮力推動“兩個和平”和智慧生態現代新城建設在“十四五”時期全面開啟新局的步伐鏗鏘!